查看原文
其他

买空了购物车,为什么还是会寂寞?

2016-11-11 外邦科技 西洋参考

一个平凡无奇一度被调侃成单身节的日子,被阿里看中打造成了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节。不得不说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。如果说其他各种中西节日被商家裹挟炒作成为促销的借口,那么这个明目张胆搞促销的节日反倒挺可爱。


毕竟,购物是一种信仰。


虽然购物成狂的形象通常被强加在女性身上,带着一点歧视意味,但其实这是全人类的特性。无人不喜购物,簇新的商品,精致的标签,甚至能带给人一种迷幻的仪式感,每次剁手购物都像一次重生。




因此现代文艺作品里常见的那种桥段,就是遭遇情感挫折或者生活风波的女性角色,疯狂购物来进行发泄,倒也不是全无道理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,此处的失意一定要用彼处的胜利来满足,购物来排遣寂寞消解无聊,成了最适宜的途径。


英国作家Linda Grant在其短篇小说《The Clothes On Their Backs》中借主人公之口提到:“购物是为陷入困境的灵魂涂脂抹粉的行为,即使在艰难时期。所以我花大价钱买的不是衣服,而是未来一定会转好的信念。”


听上去这很符合现代透支消费的观念:寅支卯粮,在人生阶层地位进入到更高阶段之前,先让消费水平达到了更高阶段。但是,主人公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其特殊的家庭背景:她的祖父母是从匈牙利一路逃难至英国的移民。


作为外来者,他们敏感的发现自己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,他们的衣服“不间断地发出信号:他们从哪里来,他们的拘泥,他们的不合时宜”。所以他们决定改变着装风格进而改变自己,从而成为真正的英国人。


在这里,购物成了移民融入新社会的途径。


但是,不是只要购物就能“拯救陷入困境的灵魂”的。不考虑实际环境而盲目购物的人,并不会买来生活会好转的信念。虽然排解了暂时的寂寞,但是带来的将是更加长久的痛苦,比如“狄德罗效应”。




思想启蒙时期哲学家狄德罗讲过一个故事:有一天,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、做工考究的睡袍,狄德罗非常喜欢。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时,总觉得家具不是破旧不堪,就是风格不对,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。于是,为了与睡袍配套,旧的东西先后更新,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,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,因为“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”差点破产。


箕子看到纣王用象牙筷子,叹息说“彼为象箸,必为玉杯,为杯,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,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,不可振也。”这大概算是中国版的“狄德罗效应”吧。仔细想想买买买的时候,有没有犯类似的错误呢?


这里有几条简单的原则,用在自己判断要不要买东西之前:


1.如果一件东西只是因为它比较贵而让你犹豫,那就买下来;相反如果你想买的东西只是因为它非常便宜划算,那就不要买。


2.买任何东西之前问自己:喜欢吗?需要吗?适合吗?


商家的广告煽情也好、绑架也罢,都不是买它的理由。如果以上两条还是不能确定,这还有一点最简单的:


如果一个东西你在搬家的时候会丢掉它,那就不要买。





外邦科技

waibang@iwestbound.com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